首页 > 疾病指南 > 女性健康 > 过饱容易引起13种疾病 7成最健康

过饱容易引起13种疾病 7成最健康

来源:母爱亲子网    阅读: 2.52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上班族工作紧张,压力大,饮食异常,不是饥饿,而是每天伴随快餐,而是每天荒谬连篇的所谓时尚饮食观念包围。结果不是营养过剩,而是营养不良,年轻慢性病很多……

过饱容易引起13种疾病 7成最健康

饮食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,饮食平常,但也有很多讲究,特别是饮食时不能吃得太多,胃肠功能变弱,可能会生很多病

1、肥胖

现代人经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困难,多馀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,结果肥胖和一系列富贵病。无数科学研究证实,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脂肪肝、动脉硬化、胆囊炎等并发症,可能达到数百种,非常可怕。晚饭吃得太多的时候,多馀的热合成脂肪储存在体内,会变胖。

2、多梦

晚餐过饱,膨胀的肠胃会对周围的器官造成压迫,激活大脑相应部位的细胞,诱发各种噩梦。噩梦常使人疲劳,久而久之,就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。

3、疲劳

如果吃得太多,大脑反应迟钝,大脑老化会加速。人们吃饱后,身体的血液去胃肠系统工作,容易长期疲劳,昏迷。

4、胃病

过度饮食造成的直接危害是胃肠负担加重,消化不良。另外,人体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寿命短,每2~3天修复一次,如果上衣没有消化,下衣没有填充胃,胃总是膨胀,胃粘膜很难得到修复的机会,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粘膜,屏障,胃炎消化不良

5、结石

人体排尿高峰一般在饭后4~5小时,而晚餐吃得过晚,晚餐后产生的尿液就会全部潴留在尿路中,不能及时排出体外。这样,尿路中尿钙的含量就会增加,尿路结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。

6、高血压

晚饭吃太多肉,不仅会增加胃肠负担,还会使血压急剧上升。另外,人睡觉时血流速度大幅度减慢,大量的血脂沉积在血管壁上,引起动脉粥样硬化。科学实验证明,晚饭吃肉的人比吃菜的人血脂高2~3倍。患高血压、肥胖症的人,晚饭喜欢吃肉,危害更大。

7、冠心病

晚饭摄取热量过多,血胆固醇增高。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,是诱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。

8、胰腺炎

吃得太多,喝得太多,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,睡眠中休克。胆道壶腹部原结石嵌顿、蛔虫梗塞、慢性胆道感染,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猝死。

9、糖尿病

中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多,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,糖尿病往往发生。

10、肠道疾病

脂肪堵塞肠道,肠堵塞,大便黑色,带血。

11、肾病

饮食过多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,过多的非蛋白氮从肾脏排出,必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。

12、骨质疏松症

长期饱食容易使骨质过度脱钙,骨质疏松症的概率大幅度提高。

13、神经衰弱

晚餐过饱,膨胀的肠胃会对周围的器官造成压迫,使兴奋的浪扩散到脑皮质的其他部位,诱发神经衰弱。

吃几成才健康?

经常说,为了不让胃肠增加负担,吃饭要吃7成的饱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。七成饱了是什么感觉?至今没有正确的说法。

1、十成饱,一口也吃不下,再吃一口也很痛苦。

2、所谓九成饱,就是勉强吃几口,感觉胃膨胀了。

3、所谓的八成饱满,就是胃里感觉满满的,但是再吃几口也不苦。

4、七成饱是指胃里还没有满足,但对食物的热情已经下降,积极的饮食速度也明显变慢。习惯性地还想多吃,但如果撤走食物,换个话题,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的事情。重要的是,第二餐之前不会提前饿。

5、所谓的六成饱,就是在食物拆除后,胃里不会感到饥饿,但会感到不满意。在吃第二顿饭之前,我觉得我很饿。

6、五成饱了,已经不饿了,胃里平静了,但对食物有很高的热情。如果此时拆除食物,是否有饱腹感。没有时间吃第二顿饭,已经饿了,很难撑到下一顿饭。

更低的饮食量,不能称为饱。因为饥饿感还没有消除。

如何吃七成饱?

1、把握好吃饭的时间,最好在感到有点饿时开始吃饭,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,这样可以避免吃得又多又快。

2、吃饭至少保证二十分钟,这是因为从吃饭开始,经过二十分钟后,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。如果饮食过快,没有得到最新消息的人已经吃得太多了。

3、每口饭都要咀嚼30次以上。

4、用小勺子代替筷子,减慢速度。

5、可以多吃一些凉拌菜或者粗粮,如果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,就不能咽下去,和燕麦粥一定比喝白米粥慢,吃全麦馒头也比吃白馒头慢。

晚饭过度容易引起溃疡的7个坏习惯杀死白领胃健康

白领职业病名单中,胃溃疡实际上应该更上榜。近些年,年轻白领正在成为胃溃疡的高发人群。养胃真的是比工作还要重要的事。很多白领由于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、经常在外用餐、并且吃很多不营养的食品应付,让胃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边缘。

饭后养成7个好习惯,饭后吃得好吃不胖

饭后习惯很重要,养成几个好习惯,让你吃得放心,瘦得满意。

妇科疾病
男科疾病
孕期疾病
儿童疾病
生活疾病
男人健康
女性健康
用药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