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育儿指南 > 3-6岁 > 孩子真的是在“偷窃”吗

孩子真的是在“偷窃”吗

来源:母爱亲子网    阅读: 2.56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早晨,姥姥送蕾蕾上幼稚园,一进课室,姥姥就对蕾蕾说:“快点儿,快和老师说抱歉,之后幼稚园的玩具不能拿回家了的,听到了吗?”说着,姥姥把一块鲜红色的小积木交到教师。

孩子真的是在“偷窃”吗

原先,蕾蕾昨日悄悄地把乐高积木放到自身的袋子里,带到了家。

或许许多 父母也是有过相近的历经,并觉得那么小的孩子就逐渐偷东西,长大以后还得了?!孩子也通常会因而遭受父母严格的训斥和指责。但是,父母那样严格的指责对不对?孩子真的是在“偷东西”吗?

这不是“偷”

盗窃,从特性上而言虽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难题个人行为,但针对2~3岁的孩子而言,有时候取走不属于自身的东西,还不可以算得上偷窃的行为,也不可以当作是品德修养难题。

在孩子的社会道德意识并未创建以前,她们还不可以了解真真正正实际意义上“偷”的定义,她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待事情,将自身有兴趣的东西占为己有。例如有一些孩子趁老师不留意时,把幼稚园的玩具悄悄塞到自身的袋子里带回去,孩子对于此事的表述一般是:喜爱这一玩具,因此 就带回家玩下。

因而,孩子有时候拿了不属于自身的东西,仅仅一时的当然不理智,父母不可以将孩子的这类个人行为判定为一般实际意义上的“偷”。

提升自身控制能力

实际上,孩子往往“偷拿”,除开是其心理状态发展趋势全过程中的特性外,也是孩子自身控制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。要避免孩子“偷拿”的个人行为,必须从塑造孩子的自身控制能力开始做起。

他人的东西不可以拿

2~3岁的孩子早已可以分辨什么东西归属于自身,什么归属于他人,因而,偷拿了他人的东西后,孩子通常是由于说成自身喜爱才拿的,而不愿意认可它是他人的东西。由于在她们的大脑里早已拥有一个基本上的意识:他人的东西不可以拿。假如他认可了是他人的东西,就代表着要归还他人。

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这类心理状态下手,持续询问他:这一玩具就是你的吗?直至孩子认可:玩具并不是自身的。当孩子认可后,父母能够进一步正确引导他的个人行为,例如并不是自身的玩具不可以拿,丢失玩具的小孩子会心急的,或幼儿园教师发觉玩具不见了也会心急的,明日一定要把玩具还回来,并向玩具的主人家致歉。父母持续向孩子加强这类物件“使用权”意识:这一东西并不是我的,并不是自身的东西不可以拿。不断几回以后,孩子的自身控制能力便会获得提高,也就不容易再偷拿他人的东西了。

玩儿其他

假如孩子常常偷拿他人的东西,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应对归属于他人的、但自身又十分喜爱的东西时试着分散化自身的专注力,如歌唱或者玩游戏。

告知自身不可以拿

孩子的喃喃自语还可以协助她们管理自己的个人行为。父母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在应对喜爱、但又不是自身的东西时表示“不是我的东西,不可以拿”“它是XXX的东西,要去归还他”或是“我要问问母亲能不能拿这一东西”。孩子根据自身语言的具体指导,也可以限定自身的念头和个人行为,提高自身控制能力。

孩子的自身控制能力必须渐渐地塑造,父母不可以急于求成。在孩子还不可以彻底了解“偷”的定义以前,不能用“偷”这一关键字来叙述孩子的个人行为。

伴随着孩子年纪的提高和心理状态的发展趋势,社会道德认知能力和社会道德分辨也会慢慢产生,当孩子了解了什么叫“偷”的情况下,就不容易再去“偷”了。

着急的父母假如根据处罚来纠正孩子的这种难题个人行为,经常会使孩子造成不满情绪和青春期叛逆,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就得不偿失了。

备孕
怀孕
分娩
月子
新生儿
0-1岁
1-3岁
3-6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