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生活指南 > 健康生活 > 肠道息肉,不能一刀切

肠道息肉,不能一刀切

来源:母爱亲子网    阅读: 2.49W 次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做肠镜时,经常有人发现胃肠道长了息肉,觉得无所谓,对医生的建议置若罔闻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快速上升,而80%~90%的肠癌是息肉恶变产生的。诱发肠道息肉的原因有哪些?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?肠道息肉,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小肉疙瘩。它们的大小形状各异,有的像米粒、黄豆,有的像小灯泡、小草莓等。

肠道息肉,不能一刀切

好好的肠道为何会长息肉?这主要有5方面的因素:1.感染:肠道慢性感染,容易产生炎性息肉;2.年龄: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;3.胚胎异常:有一种“幼年性息肉病”,与胚胎的发育异常有关系;4.生活习惯: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素的饮食(爱吃肉,不爱吃菜),与结直肠息肉的产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;5.遗传:一般认为,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。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,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。

肠道长息肉后会出现很多症状,如便血,轻的有少量出血,重的可以有黏液血便、黏液脓血便或鲜血便;腹痛;排便习惯改变,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发生改变,比如,原来每天1次大便,突然改为每天大便3~4次;或是不明原因的消瘦、贫血。很多人都担心:息肉会发生癌变吗?首先,必须明确一个前提,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。一般而言,我们会将肠道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(又叫新生物性息肉)。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,常见类型有幼年性息肉,常见于幼儿,多在10岁以下,常发生直肠内,呈圆球形,多为单发,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;炎性息肉,又称假性息肉,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,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,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。

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。腺瘤性息肉可分为3种类型,即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,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。在临床中,医生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、多少、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:1.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;2.直径大于3厘米的腺瘤,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;3.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,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。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、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、分化程度较好、切缘无残留,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,但应密切观察;4.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,炎症刺激消失后,息肉可自行消失;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,无须特殊治疗。

想要预防结肠息肉,平日里要注意少吃肉,特别是红肉,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。此外,建议多吃粗纤维食物,多运动。下列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、肛门指检、大便隐血等检查: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;长期吃高脂肪、高动物蛋白、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;年龄大于50岁。此外,坐的时间越长,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越高,要定期体检,以期及时发现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。对于息肉,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,也不用过分惊慌,要在正规医院医生的帮助下根据息肉特征进行治疗。

理财
家居
运动健身
家具
健康生活
恋爱技巧
真情实感
二胎指南